返回首页

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三个办?

来源:www.12366taxvip.com   时间:2023-09-09 02:35   点击:232  编辑:admin   手机版

一、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三个办?

放管服,就是简政放权、放管结合、优化服务的简称。

“放”中央政府下放行政权,减少没有法律依据和法律授权的行政权;理清多个部门重复管理的行政权。

“管”政府部门要创新和加强监管职能,利用新技术新体制加强监管体制创新。

“服”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,将市场的事推向市场来决定,减少对市场主体过多的行政审批等行为,降低市场主体的市场运行的行政成本,促进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新能力。简政放权是民之所望、施政所向。

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推行“三个办”,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政法公共服务。“三个办”指的是网上办、掌上办、不见面办。

二、国有企业改革推行的主要改革措施?

主要改革措施:第一,推进国有企业调整重组,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。

第二,深化国有企业改革,建立现代企业制度。

三、推行供销社改革的意义?

1、:稳定物价,保障百姓基本生活物资供给

对于一个国家而言,无论是发生自然灾害,还是疫情、战争等不可控情况的发生,百姓的基本生活物资的供应都将会成为一个严峻的挑战。

2、:构建完善的全国供应链统一大市场

供销社目前主要服务对象还是广大的农村和乡镇,收入来源主要是农资销售(化肥农药农机产品)、农副产品购销(流通)等等。

供销合作社的本质在于“供”和“销”,流通顺畅是供销合作社的重要职责。

3、打击寡头经济,切断市场垄断

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经济发展,民营企业的发展可以说是越来越好,但是却同样在诸多领域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形成寡头经济,进行市场垄断。

4、应对未来不确定的世界局势

现在世界的大环境很恶劣,美国的经济衰退已经100%注定,所以美国现在千方百计想要把中国一同拉下水,以此破坏中国现有来之不易的安定局势。

经济制裁、俄乌战事、朝韩军事情况紧张、佩洛西访台等等,未来还不知道会有怎样的手段会出现。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,中国很难再维持现在的韬光养晦的日子。

四、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的意图?

1、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;

2、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。

改革的主要内容:可分为经济、政治、文化三个方面。

经济上,实行均田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形式,政府把一些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,这对社会秩序安定,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。

政治上,迁都洛阳和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,这两项措施均有利于北魏对黄河流域的控制。

文化上,接受汉族先进文化。孝文帝下令鲜卑族采用汉姓,改穿汉服,学说汉话,提倡同汉族通婚,这就从姓氏、服装、语言、婚姻等方面清除了鲜卑族和汉族的隔阂,达到鲜卑族和汉族进一步融合的目的。

五、范仲淹推行改革变法是什么时候?

庆历新政(1043年-1045年)是庆历年间北宋仁宗授命范仲淹进行的一项政治改革。但因限制大官僚大地主特权,实行时遇到强烈反对和阻挠,最终失败。 此次新政改革了吏治,提高了庆历年间的行政效率,改善了北宋的政治腐败。但减弱了吏治能力,使得北宋的社会问题更加严峻;同时,间接导致了王安石变法失败。

六、北孝魏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?

1、政治上:

(1)整顿吏治:地方长官的任期按政绩好坏觉定,不固定年限;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,不许自筹,并加大反贪污力度,树立御史台的权威。

(2)下令废除宗主督护制,实行三长制,规定五家为以邻长,武邻为一里长,五里为一党长。长官均由办事能力强和谨守法令的人担当,负责管理农民、检查户口、征收租调,征发徭役。北魏的基层机构更加完善。

2、经济上:

发布均田令。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,保证了赋税收入和徭役的征发。

北魏孝文帝第二次改革措施:

1、迁都洛阳。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,494年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。

2、学习汉族文化。迁都洛阳以后,孝文帝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,提倡汉人说汉话,以消除民族间交往的语言障碍;改鲜卑复姓为汉字单姓;禁止穿领小袖的胡服,仿南朝的服装制订官吏,妇女的冠服;提倡与汉族通婚。

七、彼得一世为什么要推行改革?

18世纪初期的彼得一世改革是当时俄国社会提出的要求。也是俄国历史本身发展的必然产物。众所周知,彼得一世即位以前,俄国无论在政治、经济或文化教育方面,都远远落后于西欧一些国家。17世纪末,在尼德兰和英国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确立,而在俄国依然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,贵族地主是支配一切的统治阶级。列宁对这个封建农奴制国家作了如下的评述:“地主为了确立自己的统治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力,需要有一种机构来使大多数人受他们支配,服从他们的一定的法规,这些法规基本上是为了一个目的——维护地主统治农奴制农民的权力。”

俄国1649年法典反映了封建农奴制社会进一步的发展。这表现在服役封地和世袭领地趋于合流,形成了统一的封建土地所有制;各种隶属关系不同的农民(国有农民、宫廷农民、私有主农民)和其他压在社会最低层的劳动人民都成为封建主剥削的对象,农奴和奴仆互相接近而融合为一体;沙皇的专制权力,进一步加强,等级代表君主制正在向绝对君主制过渡。

当时,俄国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。由于统治阶级上层的内讧和战乱频仍,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。农民因饥荒、破产和贫困而四处逃亡,出现了大量土地荒芜的现象。直至17世纪末,农业生产仍未得到完全恢复,农民的耕地仍比过去减少20—25%。 为了确保足够的劳动力,地主、贵族则采用超经济强制手段,推行最原始的封建剥削方法,即野蛮的摇役制,把农民强制束缚在土地上,农民因而丧失了人身自由,沦为农奴。在这种封建农奴制的残酷压迫下,广大农民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。

17世纪俄国虽然出现了工场手工业,但还很微弱,大量使用农奴劳动,商品经济还处在自然经济的从属地位,主要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。后来,虽然出现了某些资本主义的微弱因素,却一直受到还在发展着的农奴制的严重压抑。

与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相联系的俄国政治机构也存在着诸多弊端。17世纪的衙门制度,反映了俄罗斯统一国家中央政权机关仍不健全:行政、财政、司法的权限不分;分工不明确;财政制度紊乱;缺乏统一的监督;机构过于庞大。到17世纪末,衙门制度的流弊已非常严重。办事效率极低,因循拖延之风泛滥,贪赃枉法、行贿受贿事件层出不穷。

俄国军事制度也存在着不少弊端。旧时的贵族军队,因平时经营地产、临打仗时行动迟缓,纪律松弛,已渐渐失去它的军事意义。新成立的射击军,因主要由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,他们不仅当兵,平时还从事手工业和买卖,加上训练和装备都很落后,作战能力很低,也不能适应国家对内政策和对外战争的需要。

俄国的文化教育也十分落后,宗教思想在一切思想文化领域占绝对统治地位。居民中识字的人很少,社会上出现的书籍都是手抄本,错误连篇,价钱昂贵,行销的也都是一些宣扬宗教的作品。民间盛行信奉鬼神,迷信妖术,普遍保留着极其愚昧落后的风俗。虽然开办了一些学校,但都是宗教性的,教会对非宗教的知识传播采取敌视态度。据统计,到17世纪下半期,象在莫斯科这样的大城市,居民中识字的人数也仅占总人数的23.6%。甚至还有一些达官显贵仍目不识丁。特别在妇女中识字的人更少,就连在著名的斯特罗甘诺夫家族中,所有的妇女几乎全是文盲。

这种落后状况,严重地阻碍着俄国社会的发展。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,也看出这种落后状态对俄国的严重危害,也曾有人试图进行改革,但未能大胆果断地进行,因而成效甚微。彼得一世执政后,凭借其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,毅然决然地抛弃俄国自大守旧的传统,亲自率团出国考察,学习西欧,实行了自上而下的、大胆果断的全面改革。

内容

八、【历史】要救国,只有效法西方,推行维新改革?

在严译名著中,以他译述的第一部书《天演论》影响最大。

《天演论》译自英国赫胥黎著《进化论与伦理学》一书。

“天演论”即进化论。

严译《天演论》的特点不在于简单地转述赫胥黎原著,而是创造性地“取便发挥”,用进化论观察人类社会,以求服务于当时中国社会的需要。

书中“物竞天择,适者生存”的生物进化观点和“世道必进,后胜于今”的社会进步理论,在当时的中国,起了打击封建势力,宣传维新变法,启发中国知识界探索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、经济和文化的作用。

严复用“物竞天择”四字概括了达尔文进化论的精义。

“物竞天择,适者生存”的意思是说,生物处在激烈的竞争状态中,要接受大自然的选择,适应大自然才能够生存下来。

那么如果不适应呢?就要被淘汰。

这就是说它实际包含了优胜劣汰的思想。

严译《天演论》是1898年出版的。

九、河北省关于全面推行婚俗改革意见?

改良不正婚俗。

1、婚俗改革主要针对的,是那些不正婚俗风气,比如天价彩礼等。彩礼嫁妆这类东西,原本是锦上添花的事情,如果在金额上过于攀比,就让神圣纯洁的婚姻变成了一桩生意,对感情无疑也是有很大伤害的。

2、天价彩礼之外,还有大众非常关注的一个不良婚俗,就是婚闹。过去闹洞房,是因为新人之间不是很熟悉,用各种游戏帮助他们亲近起来,打破疏离感。而今天的婚闹,让新郎受伤,伴娘、新娘被猥亵等无疑是陋俗了。

3、婚俗改革,要改的就是这些不正的婚俗风气,让婚俗真正迎合公序良俗,而不是成为无下限的低俗。当然我们仅仅举了彩礼和婚闹两个例子,其他的奢华婚宴、高价份子钱等也会涉及到哦。

十、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什么制度?

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全面推行权力清单、责任清单、负面清单制度
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相关评论
我要评论
用户名: 验证码:点击我更换图片
热门图文